眉縣職教中心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共建培訓中心方案 |
[ 項目單位名稱:眉縣職教中心 | 發布時間:2020-04-14 | 瀏覽:69699次 ] |
校企合作建立培訓中心,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集中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根據專業設置和實習教學需求,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與寶雞強勁機械制造公司共建培訓中心。培訓中心不僅可成為師生接觸社會、了解企業的重要陣地,而且學??梢岳弥行牡臈l件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加專業教師接觸專業實踐的機會,促進專業教師技能提高;中心也可以從實習生中優先選拔優秀人才,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用工需求,達到“雙贏”的效果。 一、校企合作培訓中心的建立的背景 1. 政策背景 為適應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政策,繼續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立足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術支撐,實施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落實好各種技能培訓和知識提高培訓,開創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2.市場背景 目前中職學生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畢業生缺乏最基本的就業能力(職業技能),畢業生在企業(社會)的成長基本處于自發的狀態,在很多招聘會上,越來越多的出現了招聘企業排斥沒經驗的現象。即使中職學生進入企業后也會因為很難適應工作需求而頻繁更換工作崗位,這種頻換現象不僅不利于畢業學生的成長,又導致了企業在屢遭人力成本的損失而最終拋棄沒技能經驗畢業生這一群體。唯有通過建立培訓中心來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技能才能改變這一現象,扭轉勞動力市場的嚴重扭曲和結構性失衡。 二、校企合作培訓中心的建設思路 我校校企共建培訓中心確立以企業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中,專業勞動處于中心地位,教學內容指向于職業的工作任務、工作的內在聯系和工作過程知識。建立培訓中心宗旨是向學生傳授工作過程知識,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基于企業工作過程和崗位需要,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上形成了“六共”。 1.共同確定工作崗位 雙方根據專業企業生產組織實際情況,分析并確定各專業工作崗位群,按照企業工作崗位技術要求與人員需求規模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年招生規模等。實現企業與學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上的三定:定人數、定質量、定規格。 2.共同設計課程 雙方共同參與,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專業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按照基礎模塊、專業模塊、特長模塊開發出基于崗位的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 3.共同開發教材,編寫教學課件 根據各課程模塊要求,針對企業產品特點,由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專家共同開發核心專業課程教材,共同設計教學課件通過課堂學習與企業實踐深度融合,實現課堂教與企業做高度一體化,使學生真正掌握本專業的核心技術和技能,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 4.共同建設校內實訓基地 參照企業設備主要工作過程建設各模塊實訓室,由企業選派技術骨干擔任技術指導教師,協助實訓室建設,專業實訓的開展使培訓中心內實訓設備真實化實訓過程工作化,真正達到教學、做、產一體化。 5.共同參與教學 由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共同組成專業師資庫,按照教學進程需要選擇教師或者技術員承擔教學任務,企業組織開展內部員工技術培訓時,學校教師全程免費參加,學校培訓中心定期組織課程教學交流會。 6.共同制定認證考核體系 培訓中心配合勞動局、行業協會、企業共同研究制定操作規程和安全守則,在政府職能部門的主導下,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并在培訓中心設立考點學生通過培訓參加鑒定,考核合格可取得政府職能部門頒發的上崗執業證書,又能得到企業認可,直接持證上崗,不需企業再次培訓。 三、校企合作培訓中心的辦學模式 1.校企聯合辦學的培訓模式 指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合作中企業專家可到學校兼職授課,學校教師定期到企業頂崗進修,讓教師成為“專家型職業人”,教師在企業中了解新技術,新工藝,改進教學,培養更貼近企業人才,學生畢業即可上崗的工作,大大縮短企業用人成長周期,聯合辦學的另一目的,企業可向學校提供實習設備,實訓場地,改善學校的實習條件。 2.“訂單式”培訓模式 “企業向學校訂單培養”模式,學校的學生就是企業的準員工,學校與企業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企業的技術骨干人員與學校專業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針對性培養適合該企業需求的員工。企業根據人才的需求,人力資源配置計劃,與學校簽訂“訂單”培養協議,對學生實行量身定制,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企業和學校商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實操標準,實行企業冠名制,實現招工與招生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坝唵谓逃庇行У乇U狭藢W生就業,使學生進校后就有歸宿感,也使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實現以就業促招生,以招生促發展的格局。 3.建立生產實習基地+頂崗實習式培訓模式 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雙方都在為培養“準職業人”這個準成型產品而相互考證,學校既要保證培養技能人才的需要,選擇設備先進、技術力量較強的企業作為學生進行生產實踐的實習基地,又要關注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問題,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薦(安置)畢業生就業,而企業在履行基本的社會義務和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以外,更加關心建設一支相對穩定、愛崗敬業、技術熟練的高素質員工隊伍,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把學校和企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實訓基地的建立,為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質,達到技能過硬的教學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4.發揮資源優勢的校企共同培訓的模式。 借鑒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發揮企業和學校教育資源一體化的優勢,培養適應本企業和其它企業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并將合作延伸到共同開展企業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以及學校教學項目研究等領域。 5.校政企兼顧的全方位、多層次合作模式。 除了與各類企業的合作外,我校先后長三角等地的合資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在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建設的同時,加強了與縣域企業的聯系;與兄弟學校開展實習、鑒定等校校合作,優勢互補,實現共贏。 四、培訓中心建設措施 (一)培訓中心領導組織機構 組 長:朱小強、 成 員:王博云、董瑋力、任科、馬少宇、童如山、王光夏、張映盛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1.由校企雙方的領導成立指導組,制定合作的發展戰略,研究、確立校企合作的指導思想、方式及步驟; 2.雙方具體業務工作組,負責組織和實施校企合作工作方案;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關制度、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及時總結合作經驗,加以改進,保證持續提高。 (二)培訓中心主要任務 1.全力推進校企合作培訓中心的品牌建設。按照“定位準確、結構優化、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原則,調整培訓項目布局,優化結構,打造品牌培訓項目。依托南渡工業園區、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政策,開展以企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學歷培訓、職業資格證書、就業創業培訓。學校采用“職業技能認證+學歷教育”為核心的雙證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為重點,落實“寬基礎、強專業、重技能”的教學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對學生實行“一專業,多方向,一文憑,多證書”的培養模式。緊緊圍繞本縣磚機城工業園所形成的新熱點、新職業,加快專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強品牌培訓項目的建設力度,擴大培訓規模,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培訓課程體系,加速培養緊缺的實用型技能人才。 2.以企業需求為基礎,擴大企業培訓的規模和提升企業培訓層次。按照“一個導向(就業為導向)、兩個需求(企業需求、員工需求)、兩大培訓(引導性培訓、職業技能性培訓)”的要求,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行業、企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的合作,推廣“訂單式”、“模塊式”培養模式。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就業創業培訓。 3.加強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工作。堅持“面向市場、擴大范圍、完善制度、提高質量” 的基本原則,加大職業資格證書宣傳和推進力度,擴大鑒定范圍,拓寬職業資格證書覆蓋面,整體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 4.完善“技能+學歷”為核心的雙證書培養模式?!凹寄?學歷”項目的開展是培訓中心的核心工作,也是培訓中心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從長遠看,應在做好招生宣傳的系統性、課程開設過程中的規范性上下功夫,特別是做好學員的定期訪談和完成學業后的追蹤工作,使項目發展過程中的美譽度不斷提高。 5.加快推進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把握市場的脈搏, 及時捕捉和反饋市場信息, 除了加強校企聯系網絡建設外,培訓中心工作人員要經常深人企業和基層, 并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及計算機互聯網等途經, 掌握培訓和用工市場的一手資料。統籌規劃,建立高技能人才供需資源服務平臺,定期發布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培訓信息,為企業提供周到、快捷、方便的服務。并通過網絡建設,完善培訓學校的信息化,現代化的管理過程。 (三)培訓中心的運作 1.明確方向,科學定位。 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面向職業教育,面向社會需求,面向教育現代化。一方面著力為社會培養輸送合格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著力我省、市經濟發展培養文化加技能的合格人才,向著“積淀文化底蘊、注重精細管理、打造專業品牌、創辦特色學校、培育合格人才”的目標闊步邁進,實現技能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管理機制、激勵機制的創新。 管理機制的創新是中心快速發展的關鍵舉措,也是培訓中心管理文化的寶貴財富,不斷完善崗位責任制,激勵機制的創新重點在于能調動全體老師的積極性,搞好“內部優秀獎”的評比工作,把教師的潛能能充分挖掘出來。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決定學校教學質量和整體辦學水平、事關中心生存和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和源頭性的工程。以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中心,以培養年輕優秀骨干教師為重點。加強培養新教師、骨干教師,通過繼續教育培訓,實施“名師工程”:培養校級學科帶頭人5名,市級學科帶頭人3名。完成教師的合理配備,按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職稱結構合理配備,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達到名校水平。 4.加強中心教科研工作,增強科研創新能力。 加強培訓中心教科研工作,增強科研創新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水平,增強辦學實力的需要,是培訓中心實現健康、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構建“以學校為基地,以課題為載體,以教師為主體,以實訓為中心”的工作模式。進一步強化科研意識,全面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培養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和科研型教師。把科研和課堂模式改革結合起來,與教職工成績測評結合起來,促進教科研水平全面提高,做到以研促教,以教科研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5.加強培訓質量,服務本地經濟。 高技能型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生力軍,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刻不容緩,使學員掌握致富技能,根據學生擇業方向和學習基礎組建相應的實用技術開展培訓。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契機,以掌握高技能技術為出發點,以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材,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宗旨,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滿足學生實用技術培訓要求。 6.加大校園教育文化建設,注重文化管理,構建和諧校園。 校園教育文化建設是一個學校的氣質,是一個學校的內涵,培訓中心要把握我市經濟發展的脈搏,以精神文明建設和特色德育建設為主導,辦好中心網站。在中心管理上體現文化管理的光輝,實現管理者與職工的和諧,教師與教師的和諧,教師與學生的和諧,讓整個校園成為洋溢文化氣息的傾心校園,成為充滿智慧靈光的和諧校園。 五、保證措施 1.健全校企合作組織機構。成立由學校、企業領導及機電教研室、企業骨干組成的“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全面指導協調校企合作各項工作。有專人具體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備一名專(兼)職校企合作聯絡員,負責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 2.合作雙方簽訂協議,明確職責,規范雙方的行為。機電組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保證企業用人的優選權,為企業提供培訓、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企業保證在設備、場地等條件上的支持及人員的支持,保證學生實訓任務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