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總體規劃與實施方案 |
[ 項目單位名稱: | 發布時間:2020-04-14 | 瀏覽:98960次 ] |
為了加強與企業緊密聯系,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教學過程中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環節,培養適應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旅游航空系旅游管理專業專業在現有校企合作基礎上,將全方位、深層次地推進校企合作,并以此為契機,深化改革,充實內涵,實現學院“校企合作、實現多贏”的目標,特制訂如下校企合作辦學工作方案: 一、校企合作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落實我院的辦學理念和“十二五”發展規劃,按照“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高職辦學要求,加強內涵建設,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學生就業的零適應期,更好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 立足本省,面向全國,放眼全球旅游行業,圍繞旅游,瞄準服務類大企業,緊跟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培養適用型高技能人才。 具體講就是:面向各旅游社、景區景點及旅游酒店,拓展訂單式培養的校企合作關系;以行業和大企業為依托,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培養,互利共贏的原則,發展同沈陽市海外國際旅行社、遼寧中國國際旅行社等大型知名旅游企業的全面合作;同沈陽故宮博物院、沈陽張氏帥府博物館等著名景區景點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爭取企業資金,設備和師資的投入,建立較強大的校內實訓基地,把學院辦成大企(行)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同時拓展企業在職職工的培訓。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內容 1.校企合作,營造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立一支相對穩定、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富有活力、具有創新精神和較高教學水平的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使專業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院校的一流水平。 2.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進行課程體系重構建設。圍繞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教材開發、教學軟件開發、教學方法手段改革和課程教學網絡平臺建設內容,校企人員有各自不同的側重和分工。校企雙方骨干教師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核心課程建設內容。 3.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學院為企(行)業實施“訂單”培養,向企(行)業輸送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較高技能的人才;爭取更多的優質企業在學院設立“獎學金”,為學院提供實習實訓就業基地。 4.科研技術合作。聯合申報、攻關不同層次的科研課題和產學項目。 5.隊伍建設合作。企業為學院提供教師鍛煉場所和方便條件,為學院選派兼職教師;學院為企業培訓在職人員,為企業職工及社會富裕勞動力實現校內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服務。 6.信息交流合作。企業為學院反饋人才需求信息,學院為企業提供學術科研信息和理論咨詢與指導。 四、校企合作的目標任務 “十二五”時期,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目標任務是: 1.大力提高專任教師中的“雙師型”素質教師的比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須達80%以上,爭取每年安排10%以上的專業教師到企(行)業鍛煉,專任教師每兩年必須保證2個月以上的專業實踐時間。從企(行)業聘請高技能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實訓課盡量從企(行)業聘請兼職教師擔任。 2.把工學結合作為我院航空服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抓好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 3.推行“雙證書”制度。各專業要根據職業技能標準要求,積極申報職業技能鑒定工種,為學生和社會培訓技能型人才。學生畢業時80%的學生要取得“雙證書”。 4.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模式,由學院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教育。 五、校企合作的模式 順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緊扣企(行)業人才技能及素質要求,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靈活選擇多種校企合作模式。 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作為培養方的企事業單位針對社會和市場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簽訂用人訂單,并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分別在學院和用人單位進行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的一種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2.“2+1”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一種方法,是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載體。具體講就是三年教學兩年在學院組織,一年在企業進行。校內教學以理論課為主,輔之以實驗、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在企業的一年以頂崗實習為主,同時學習部分專業課,結合生產實際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并在學院、企業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 3.“學工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學院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和學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師的教學場所和學生的學習場所由學院延伸到企業,學生到企業生產實踐與在學院學習相互交替,學用緊密結合的合作教育模式。 4.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是指產學研各方在合作教育中都投入必須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合作教育項目負有相應的教育管理責任,合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多贏”的合作教育模式。 5.“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模式,是學院與企業共同的合作,通過優質課程與有效實訓的整合,以項目開發或技術服務等科技活動為媒介,旨在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發展性學力,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 6.“工學結合,校企雙向介入”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以職業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全面職業化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院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院和合作企業雙向介入,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經歷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為生產、服務第一線培養航空實施型人才。 六、加強校企合作的措施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緊緊依托企(行)業辦學,找準學院與企(行)業利益的結合點,把校企合作辦學作為我院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不斷深化我院教育教學改革。 1.切實加強對校企合作工作的領導 系部的校企合作工作組,要把校企合作工作抓細抓實,突出重點、整體推進。要按專業或專業群建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進一步落實人才需求預測、專業調整與設置、人才目標定位、課程開發、教材建設、實習實訓等工作。 2.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要高度重視教師到企業行業的實踐鍛煉,制定相應的政策,推動“雙師型”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大力提高專任教師中的“雙師型”素質教師的比例。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進行培訓、項目開發真正做到聯系一家企業,學精一門技術,結識一批專家,帶好一批學生。 3.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本專業要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教材內容要緊密聯系職業實踐,及時引入企業需要的新知識、新技術等內容;要改革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評價標準;要加強與實習單位的合作,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要主動與勞動、人事以及行業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合作,關注新領域職業標準的制定,實現人才培養方案與職業標準的有機結合,保證在校學生至少有半年以上時間到企(行)進行頂崗實習。要與合作企(行)業共同制訂職業教育培訓計劃,開展多種形式、面向各類人員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為企(行)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4.重視鏈接企業文化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在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充分適應企業需要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要通過文化積淀和環境熏陶,引導學生了解、熟悉、認同優秀的企業文化,以縮短就業上崗后與企業在文化上的磨合期。要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和管理人員到優秀企業學習感受企業文化,把來自企業的反饋信息及時充實到職業指導、實踐等課程中。通過舉辦各種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營造濃郁的校園企業文化氛圍和專業技術環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5.認真建立考核機制 學院或系部要制訂、完善有關制度,對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工學結合工作成效突出的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在職稱評聘中,要突出教師實踐能力的考核。
旅游管理系 旅游管理專業 2011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