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路徑 |
[ 發布時間:2022-08-29 | 瀏覽:12849次 ] |
一、賦權增能,強化獨立運行能力 1.明確法人地位屬性。由于法律制度固有的“滯后性”,現行國家法律框架體系中產業學院法人地位的缺失,不但阻礙了產業學院的重要決策和長效運行,而且影響了企業參與興辦產業學院的積極性和持久動力。換言之,突破產業學院因法律地位不明而掣肘的關鍵在于排除母體學校的行政干預,通過立法手段確定產業學院的主體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其具備獨立決策與運轉能力。鑒于產業學院運營管理模式與前期本科院校獨立學院的特征頗具相似性,政府層面可適當借鑒獨立學院的設置與管理辦法,依據專門性法規,確立產業學院的獨立法人地位。因此,從運行機理角度看,產業學院兼具公益性和營利性兩種屬性,前者在于培養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公共服務,后者則兼顧市場運作模式下參與主體內在的利益需求,為促進產業學院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顯然,公益性與營利性并不會導致產業學院法人屬性的矛盾,兩者兼容共生才是其法人屬性的特征。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為保障產業學院的健康持續發展,國家必須使用立法手段進一步明確產業學院這一特殊法人屬性。 2.出臺產權管理制度。多主體合作共建模式,事實上已成為產業學院特有的混合所有制產權格局。為促進產業學院良性發展,必須構建明晰的“共贏”產權管理制度。首先,確立產權歸屬制度。高職現代產業學院涉及的產權對象主要包括實物、股份、債務、收益等有形及無形資產產權。產業學院運作過程中所產生的資產增值、債務等劃分和歸屬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在市場化辦學過程中,亟須出臺適應混合所有制形式的產業學院產權界定管理制度,通過權責明確的制度規范和約束產業學院校企雙方行為、優化資源配置,激發產權主體內在動力,提高經濟活動效率。其次,構建產權流通機制。國家應加快建立教育資產產權評估標準,培育、發展和壯大教育產權市場,通過市場化資源配置,打通產業學院市場脈絡,促進造血功能建立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最后,確立產權保護機制。產業學院產權包括國有產權、集體產權、民間產權、私有產權和境外產權等不同類型,急需構建適應產教融合和產業學院建設的法律機制,保障在辦學過程中國有資產不流失和社會資本投入不受侵害。 3.完善法律政策體系。一方面,確立產業學院治理結構應遵循的框架、原則和規范。在賦予產業學院獨立主體權的同時,從宏觀層面約束、規范各主體的治理行為。另一方面,國家應盡快制定混合所有制辦學的規范性教育政策。明確高職產業學院運行、利益分配、監督等機制及其發展方向和實施路徑,指導產業學院治理建設實踐。此外,要盡快落實國家政策“本地化”,地方政府應出臺產業學院參與企業稅收、獎勵等激勵性政策,以優惠政策和專項經費方式優化產業學院資源配置;將參與高職人才培養內化為社會層面的公共責任,并指導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活動,培育企業主動承擔高職教育責任的良性環境,推動高職院校和產業、企業積極構建命運共同體。 二、頂層設計,科學謀劃辦學定位 1.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深度研判行業、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是產業學院根植于區域和行業長期建設發展規劃的重要工作。在產業學院籌建階段和建設初期,高職院校必須圍繞區域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對自身辦學基礎和實力進行全面客觀評估,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針對地區產業鏈和企業崗位需求,結合參與辦學主體的資源投入,優化調整專業結構、規格與體系,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高度匹配。此外,產業學院密切跟蹤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方向及趨勢,及時升級更新科研服務團隊技術技能,預判性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確保產業學院人才團隊緊跟行業和技術發展趨勢,確保人才培養規格與當前區域產業集群核心需求匹配。只有構建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和技術服務與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同頻共振格局,才能提升高職教育辦學質量和社會效益,充分發揮優質高職產業學院為區域產業鏈發展提供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撐的作用,進而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高效對接。 2.統籌規劃功能定位。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是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發展的兩項重要任務和功能定位,也是產業學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良性可持續發展力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依托特色專業群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趯W校自身專業基礎和區域產業鏈需求,產業學院應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專業組群邏輯,通過對現有專業的改造、優化與整合,重構具有產業特色的專業集群。依據基礎共享、能力相近、崗位相近、創新發展模式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提升專業群實力和同類院校競爭力,切實提升人才輸出的規格和質量。另一方面,依托產教融合平臺開展科研創新、技術服務和培訓服務。整合校企等多主體人員、平臺等資源,構建產教融合性集成平臺,基于此,聯合開展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等科研創新工作,提升產業學院核心技術研發能力,通過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及培訓服務,促進行業應用和技術發展,提升產業學院科研和技術服務競爭力,擴大產業學院、學校和企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三、科學治理,提升協同辦學能效 各參與主體利益、價值維度和文化環境的分立性和差異性增加了現代產業學院治理過程的復雜性。作為跨行業、跨單位的辦學組織模式,產業學院必須適應行業產業發展,積極構建和完善獨立自主的現代化法人治理體系和治理架構,保障運行秩序分明和目標可控可達。 1.建立治理組織架構。產業學院治理必須遵循高職教育與市場運作雙重邏輯,摒棄高校管理體系中自上而下的泛行政化模式,強化多元目標共識,采用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優化治理結構與模式,多向協作模式,創建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三權分置”的現代治理架構(見圖1)。一是建立決策機構。首先,由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等建設和參與主體成立產業學院理事會,負責產業學院發展規劃、辦學定位、專業設置、績效分配、產權歸屬等重大事項決策。二是建立指導機構。提供政策解析、行業領域前瞻性發展引導以及高職教育改革路徑剖析等宏觀指導,參與產業學院專業群規劃設置、人才培養和產教融合平臺建設方案論證等。三是建立執行機構。由院長全面負責產業學院行政管理工作,組建產業學院建設委員會,設置教學、學術、學生管理、行政等分項委員會或工作組,完成日常運行管理與考核工作。四是建立監督機構。由理事會、學校、企業、行業、學生家長等不同群體人員成立監事會,監督和檢查產業學院業務活動以及職責履行情況,形成布置內部權力制衡的治理生態。
圖1 產業學院現代治理架構 2.完善協同治理機制。在產業學院建設前期,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參與主體基于平等自愿的協商方式,共同討論、制定產業學院章程,明確不同主體的職能定位、權利范圍、職責義務和運行程序等。通過內部制度規避傳統泛行政化治理模式,落實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提升產業學院獨立運作和管理能力。此外,通過制度方式督促和約定各參與主體履行義務、行使權利、承擔職責,制衡和約束各投資方以自身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實際行為,最終建立符合產業學院內在屬性的決策自主、執行高效、監督制衡的治理制度框架。 要完善多元主體利益訴求協調機制。在產業學院運行過程中,需要引導內部形成平等合作、互惠共贏的理念,建立透明、高效、包容的利益分配和協調機制,形成主體間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狀態。一方面,產業學院要增加建設運行的公開度和透明度,構建信息暢通交流平臺,主動公開財務、人事、資產等資本相關數據,增進參與主體間信任度和治理話語權。另一方面,學校在關注人才培養的同時,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吸引行業、企業參與,優先考慮企業的合法收益,明確退出清算時讓渡企業權益,解決企業投資產業學院的后顧之憂。 要構建適應自身發展的產權歸屬制度。產業學院籌建時,應明確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等各參與方的實際投入,多方通過合作協議的形式明確產業學院建設初期的產權界定與歸屬。對于產業學院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產權,各主體共同探索產權分配策略、制定產權分配和歸屬約定,以避免后期可能出現的較大分歧甚至利益沖突問題?;诮涃M、人員、技術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確定各主體的實際投入比例,進而明確產權的歸屬和分配方法。 3.健全質量評價機制。全方位的評估與考核,有助于及時發現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后續改進發展提供必要依據。產業學院質量評價應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等原則,重點考核產教融合相關工作的實效性。組建多元化評價主體。產業學院是多個主體聯合建立的辦學綜合體,也是惠及多方的利益共同體,其特有屬性決定了質量體系評價主體必須多元化。一方面,學校和企業等建設主體、產業學院師生等受惠主體要參與“自評”;另一方面,要引入政府和行業等參與主體、第三方專業評價機構對產業學院實施“他評”,從不同視角進行評價與考核,確保評價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要構建“四維”考核評價體系?;谶^程與結果相結合原則,設計產業契合、產教融合、成效認可和服務貢獻四個維度,前兩個維度重點關注建設過程,后兩個維度重點考核建設成效,四維對象可細化為21個具體二級指標(見圖2)。產業契合度是指產業學院發展戰略與國家政策規劃、產業發展趨勢、區域特色產業以及企業典型崗位的匹配程度。產教融合度主要體現為協同治理、人才共培、平臺共建、社會服務等多個核心職能。成效認可度是產業學院發展質量的系列量化指標,主要分成專業、學生、管理和經濟四個部分業績。服務貢獻度主要指社會貢獻,包括對于促進區域行業企業發展和產業鏈完善發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撐貢獻度,通過人員再培訓促進社會穩定的貢獻,以及經驗和模式推廣對于同類院校產教融合改革的示范性和影響力。
圖2 高職現代產業學院考核評價體系 4.完善治理數據平臺?!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要求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實現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全面整合和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顯然,高職現代產業學院現代化治理離不開智能數據平臺支撐。從治理業務角度講,治理數據平臺需覆蓋執行、管理、監督、評估和決策等所有活動,滿足產業學院建設、指導、參與和受惠等不同主體需要,支持常規數據信息采集和數據接口功能。從功能邏輯角度講,治理數據平臺應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利用傳統信息技術實現智慧辦公和業務流程管理,實現“規范秩序,提升效率”的常規目標;二是依托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和可視化,為治理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信息,實現“智慧決策,提質增效”的最終目標。(節選自《教育與職業》2022年第12期) 來源:高職觀察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