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產業學院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及提升策略 |
[ 發布時間:2022-08-29 | 瀏覽:11534次 ] |
一、產業學院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 (一)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 產業學院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技術革新為主導、生產工作過程為導向。教育理念融合入“產業、行業、企業”的文化理念,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產業、行業、企業”的平臺資源,對課程知識進行標準模塊化以及模塊化組合,實行“學校、行業、企業”的多元化評價主體,達到“產業與教育、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崗位標準、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等多方之間的融合協同效應。 (二)資源高效整合能力 產業學院是整合“校、行、企”資源的教學平臺。其整合的有實驗實訓設備等硬性資源,也有人事制度、財務管理制度、職業提升制度、知識資源等軟性資源,以保障產業學院產生核心競爭力,同時促進其它要素發揮作用。因此,產業學院應在多元主體的參與下協同治理。 (三)行業特色專業群 一般情況下,專業群是代表職業院校所在區域的產業水平和戰略發展需求,聚集區域的新產業、新技術、新工藝。因此,區域的產業聚集現象代表著區域的明確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是明確的和可持續性的。產業學院的特色產業群,則需要通過人才培養體系體現出來,圍繞特色的專業群,相應的行業企業全過程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的制定,從而實現行業與職業院校人才的“零距離”對接。這樣不但可實現“校、企”之間的人才供需信息暢通,而且可實現“校、企”之間的產教融合的深度融合和協同可持續性發展,更加可以促進人才培養要素得以充分應用,促進產業學院的各種設備、人員、知識、技術等“軟”優勢轉化為人才成長的“硬”優勢,展現產業學院的核心競爭力,并且這種“軟”優勢是其他職業院校無法短時間進行復制的。 (四)高質量畢業生 產業學院培養的學生就是產業學院的“產品”,產品是否合格,由用人單位進行評價。對于職業院校檢驗側重點為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兩個方面,檢驗的最終“產品”為畢業生質量,也是產業學院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畢業生質量主要用以下要素進行檢驗:一是培養人才的規格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吻合度;二是畢業生本身對其自身成長的滿意度;三是學生就業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四是畢業生服務社會的能力;五是產業學院服務社會的能力。 (五)落實1+X證書制度 職業院校產業學院立足區域發展,向產業企業提供技術人才。因此,須改革職業院校傳統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實施構建“立體性、多元性、一貫性”的職業技術技能培訓,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的學生和企業職工,開發適合相對應的職業技術技能認證培訓。并依據國家職業技術標準,推進1+X證書制度,提升學生職業能力。 (六)構建聯動信息化評估機制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產業學院對人才培養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新聯動信息化評估機制。以學校為依托,建立“教師、學生、企業、社會”四方聯動的信息化評估機制。 二、產業學院核心競爭力提升策略 (一)創新制度,提升競爭活力 產業學院能成為職業教育的新組織機構,關鍵在于產業學院的體制和機制。產業學院體制機制可促進“校、企”間的優勢融合,形成合力,產生協同效應,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品質提升。產業學院是“校、企”間的利益共同體,作為利益共同體,保障了企業的利益,促進企業積極參與產業學院的教育教學全過程,增強了“校、企”之間融合力,保障了學生的職業技能質量。產業學院主要實現以下創新:一是國家層面的法律與政策的創新。從法律上規定產業學院的股份權限、管理權限,確定其組織形式;從政策上賦予參與產業學院的相關企業的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增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同時,產業學院與傳統的院系教學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企業在培養目標、課程標準、教學實施、實驗實訓平臺建設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決策權,提升其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二是采用權責對等的原則,創新產業學院的管理體制,構建產業學院的管理董事委員會,管理董事委員會成員由“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四方成員組成,確保產業學院管理的協同運行機制,增加行業、企業的話語權和決策權。三是實施優勢資源綜合,形成合力。整合“校、企”優勢資源,充分發揮資源的優勢互補作用,實現產業學院的成效性和發展性。 (二)構建協同機制,提升專業內涵 當前,我國產業結構主要目標是提升新型制造業競爭優勢以及打造現代化、高端化的服務業。這對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能力要求,需要的是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因此,須對學生加強目標意識引導,按照需求,不斷修改人才培養目標、知識內容體系、實踐操作能力等,并加強跨學科之間的知識融入,實現學科之間的知識與技能的融合,形成獨特的專業內涵。為此,首先以問題為導向,實施“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四方之間的廣泛參與機制,構建專業群的動態課程體系標準開發機制,確?!罢?、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四方均積極參與到專業教育教學和專業評價的全過程中。同時,積極將國家職業標準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實現學生向職業技能應用型發展,促進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其次以能力為導向,構建聯動信息化評估機制,多維度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并以此不斷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實施過程,增強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職業能力的成長,增強產業學院專業的內涵發展。最后以長效為目標,建立畢業生后續服務跟蹤機制。學生畢業后,在工作過程中,會面對相當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否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做好后續服務跟蹤,避免或增加類似問題,加快職業教育改革,進一步擴大專業內涵建設。 (三)優化資源,提升發展價值 整合“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四方的人、財、物等相關教育教學資源,是產業學院提升價值的基本策略路徑。需要在董事會的領導下構建產業學院的科學投資分配機制、財務管理制度、人事安排制度、教育運行制度等相關制度,進行資源整合,并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同時,構建“校、企”合作的師資團隊建設機制。一是發揮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項目、產品開發等工程實踐能力;二是發揮職業院校教師的知識理論能力和科研項目開發能力;三是發揮產業學院的資源平臺,構建資源進入產業學院的渠道,實現“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社會”資源共享,促進資源合理流動和科學使用,提升產業學院核心競爭力。產業學院依托于產業鏈,因此,人才培養直接與產業需求進行對接,具有明確的服務面向———區域產業,是區域性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與孵化基地,可幫助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增強就業能力。這是產業學院的核心競爭力表現。 (四)拓展領域,延伸服務優勢 實踐證明,在科研能力領域,產業學院利用自由的財務權限,組建自主的工匠技能工作室、教授科研創新工作室等,推進交叉學科融合的建設,實現跨學科的技術研究,研發引領性的核心技術,促進企業的技術發展和技術積累,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服務社會領域,以服務社會為導向,一是積極將科學研究成果轉換為企業的現實生產力,強化“產、學、研”的無縫對接;二是加強學生服務社會的時間和強度,推進學生社會服務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能力。(節選自《職業教育研究》2022年第7期) 來源:高職觀察微信公眾號
|